看到这些消息,想必大家和小萨一样,觉得担心了这么久的疫情,总算朝着好的方向在慢慢好转。但是大家在开心之余不要忘记,这只是一个开头,距离我们真正打赢这场战役还有一段路程。


然而在疫情刚刚得到好转之际,小萨也看到了以下一些让人担忧的新闻:


虽然确诊人数不断减少,但是大家不要忘记现在疫情的好转正是因为我们前一段时间“少出门”所带来的。现在确诊人数减少不代表疫情消失,仍有聚集性的确诊病例不断出现。因此在疫情没有正式结束的情况下,大家依然要尽量减少外出,不聚集,不要让前一段时间我们的坚持浪费掉!

有的小伙伴们也许会疑惑,明明自己所处的城市已经许多天没有出现新增病例了,为什么也不提倡大家外出呢?就让小萨来告诉你。

本次新冠病毒COVID-19是具有潜伏期的,目前已知一些个例正式确诊前的潜伏期大于20天,甚至更长。这个病毒也十分狡猾,不仅在潜伏期就具有极强的传染性,多地出现无症状确诊案例,并且目前的核酸检测试剂无法百分百检测出患者是否感染。

此外,疫情出现的时间越长,病毒变异的可能性就越高,研制疫苗或者实验有效药物的难度就越大。或许大家沉浸在可以出门的喜悦中无法自拔,但我们也必须为家人和前线的医护人员、科研人员,以及我们的国家负起更多责任。我们必须要谨慎再谨慎,小心再小心,才能够在这次攻坚战中获得胜利。



至于让小伙伴们尽量减少外出次数,并在外出过程中做好防护,绝对是有科学依据的。

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看看专家们的说法:

2月21日,在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明,全国疫情拐点尚未到来;

钟南山院士也多次强调,现在说“拐点”依然言之过早;

2月27日,广州医科大学举办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,会上钟南山院士表示,“现在复工回流高峰,之前我们的预测模型是回流之后又出现一个高峰,现在是27日,我们预测高峰还没有出现。因为上下火车都要检查,病毒自然传播规律被打断了,所以我们复工是要复工,但要在严格的处理安排下。”

......

不知道专家们的话是否能再次敲响你心目中的警钟。接下来我们需要面对的,是复工可能会带来的高峰问题。也请大家试想一下,如若在外出时仅仅因为地区零新增病例就不做好防护工作,这样应该吗?

相信也有很多小伙伴和小萨一样都非常好奇“拐点”的意思,其实,这本是一个数学名词,使用在疫情中,则是形容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认为,疑似感染数下降、发病数下降是拐点出现的标志。拐点的出现,将会给卫生政策制定、病情控制方案、乃至大众的日常生活都带来影响。


小萨认为,在密切监控之下,最重要的是相信大数据的反馈和专家的判断。不同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相同:

至少,我们如果和当年非典来比对,说拐点却是还言之过早。






一、非典病人已治愈。非典患者已连续17天体温正常,经安徽省非典专家诊断,已符合非典出院标准,于10日上午痊愈出院,回家继续观察随访2周――目前已有病例在隔离期间两次检测阴性,达到出院标准后,回家复发。

二、5名密切接触者曾先后出现发热症状,经过隔离治疗观察和实验室检测,排除了因感染非典发病,现均已康复――目前全国各地虽然发病人数减少,但并没有清零。

三、到5月7日,115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解除隔离医学观察,90名一般接触者结束健康随访,均未发现异常。――目前确诊病例高达7w+,疑似病例高达5w+,尚有疑似病例在隔离阶段。

四、无继发病例,没有发现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感染,全省已经连续18天无非典疫情报告。――目前依旧有被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现。



这场对抗疫情的战役坚持到现在,我们付出了难以计数的代价――上千名医务人员的感染、多少救死扶伤的医生的牺牲、数以万计的家庭的破碎、令人痛心疾首的生离死别,还有其他坚守一线的医务人员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......



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后,北野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:“这次灾难不能笼统地概括为‘死了两万人’,而是‘死了一个人’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。“现在,疫情防控已见成效,那些奔赴前线的医务人员和那些离去的生命为抗击疫情做的贡献,我们不应该忘记,我们不能让这些人的付出变得没有意义,不应该让”死了一个人“这件事无休止地发生,不要让悲剧再次上演。

至少1米的安全距离,疫情之下最佳的出行方式是,开车,骑车,走着。


因此小萨由衷地希望小伙伴们不要低估任何风险,继续做好防护,戴好口罩、勤洗手、不随意出门走动,一鼓作气,一起等待迎接胜利的那一天。